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杨宏
领域: 人力资源 
地点: 广东 东莞
签名: █目标/学习/坚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671
  • 博客访问:3734577

专家文章

走向2009:何处寻找“过冬”良策? 2009-02-20

标签:

如果为了过冬而闯入一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不能达到的领域,那就是灾难。

  “我很欣赏格林斯潘,我给他一个最高分A,这并不仅是因为他既长得帅又智商高。”1999年,面对两位来自中国的青年访问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毫不吝啬对当时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溢美之词。此时互联网泡沫还在膨胀之中,距离今日格老认为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还有将近十年的时间。

  这是个有意思的记录。当走下历史舞台不足一年的格林斯潘被迅速收回商业世界再次验身的时候,人们发现主刀手正是当年对格老赞誉有加的萨缪尔森的信徒们。从这个角度看,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不能太早。

  对未来的预测同样艰难。约翰 . 戈登在回顾“大萧条”爆发前的气氛时写道:“历史看上去总是要比现实齐整得多、戏剧化得多;人类对未来总是一无所知,是会正常的发展还是会爆发战争,都不得而知。”

  所以,每当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那些具有负面意义的变化)的时候,总是有人庸俗而又坦然地喊出“这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希望以这种左右逢源的两难境地论来推脱自身的无力和恐慌。这既是对刚刚发生的历史的临时性定位,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但是,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清楚,“最好”与“最坏”永远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天平上,就像天堂与地狱没有交集一样。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无论是中国的“80后”还是美国的“Y一代”,都经历了一场可能是他们的祖父辈都未曾见证过的大危机。尽管这场危机并没有催生大量家破人亡的凄惨故事,但对于已经习惯了快速树立一个历史坐标然后烹制出无数历史意义的现代人来说,再没有比来自华尔街的这场风暴更适合纠正我们的世界观的案例了。

  商业领袖们的出手逻辑是否也会因此而改变?在《东方企业家》历时近两个月的采访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一些看待商业世界的视角,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大都基于一个前提:他们内心之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依然是那些十分常态的战略取向。他们不会为了改变而改变,他们希望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部实现一种静态的成长,而这才是最能历久弥新的商业经验。

  2009年不会因为2008年的特立独行而与众不同。

  一年四季都是冬天

  在国内某个机场无聊地等待航班的刘积仁来到一家奢侈品商店门口,眼前的景象让他颇为感慨:“生意依旧红火,经济危机看来对富人影响不大。”这是这位东软集团董事长对眼下经济危机的最直观感受。

  他自己的生意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作为东软旗下两个极具相关性的业务,解决方案和嵌入式软件这次都感受到了“寒流”,但境遇可谓不同。前者的客户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本来始于2008年年初的宏观调控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但到了年底,随着4万亿元救市计划的出台,又让刘积仁看到了希望;而以手机、电视为目标的嵌入式软件则是切实体会了什么叫“城门失火,殃及鱼池”。

  很难用“多元化分担风险”的概念来解释刘积仁和东软的幸运,因为就其业务的本质而言,根本就谈不上“多元化”。而如果把解决方案业务的突然红火视为东软的过冬“储备”,则纯粹是个笑话。

  是什么让刘积仁处变不惊呢?“原因很简单,我们一直都生活在冬天,习惯了,”他不失幽默地提醒说,“这并不是指东软生在并长在东北。”在刘眼里,这是一个脆弱的世界,昨天还生龙活虎的企业今天就有可能暴病而死。“但这不是全部,”他说,“在世界上还有一批久病不愈但也不死的企业,比如像日本的那些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企业,它们的抗风寒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到这次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十年间,国内企业已经经历过至少两次大的宏观调控,但每次都会有企业选择退出。“这就是适应力的问题,”刘积仁说,“中国的企业一定要明白把自己的公司特色和国家特色结合起来才是出路。来自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的企业若想练就一身‘抗风御寒’的本领,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最基本的竞争力是什么。”

  重拾核心竞争力

  “华尔街依然是华尔街。”

  尽管一再声称“如果有女儿的话绝不把她嫁给从事投行的人”,但恒隆地产董事局主席陈启宗还是相信:这次危机只是监管没有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华尔街不会变天;这和之前五年一次或者十年一次的经济调整在本质上也没啥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亚洲时代不会来临,准确地说,我们要迎接的是亚太时代。”在他看来,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主义还远没有到式微的地步。

  从这位近年来凭借房地产业务在大陆稳扎稳打的香港著名企业家身上几乎看不出那种让内地地产商度日如年的煎熬感。他声音洪亮,指点江山,喜欢从一些外文书籍中为自己的论点寻找依据。对于一个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中国企业家而言,这如果不是一种泄压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难得的性格使然。

  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陆的房地产市场可能是唯一一个预先感受到“冬天”的行业。早在年初,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抛出了日后被认为是“先见之明”的“过冬论”。人人自危成了这个行业的最大特点。而当住宅市场看不见任何起色的时候,不少开发商开始涌向商业地产,从而希望完成一种“华丽”的转身。

  “明明是危险的转身嘛,”陈启宗不停地摇头,“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再看,会发现将有一大批企业倒下,很简单,住宅市场与商业地产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产概念。”

  在陈看来,商业地产是一个对管理人员的经验要求极高的行业,这与住宅市场中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十分不同。“恒隆地产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我们那些经过长期考验的设计和管理人员以及由此形成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他说,“如果为了过冬而闯入一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不能达到的领域,这对于住宅开发商来说就是灾难。”

  这一点对于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来     
说可谓感同身受。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那场对中国乳制品行业伤筋动骨的危机中,新希望可能是唯一未受牵连的大企业。在其销往海外市场的奶粉中,没有查出一袋超标奶粉,从而使其继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奶粉出口企业。



  “关键在于,我们并没有把质量问题仅仅看成是监管的问题,而是从构建产业链的源头上着手,也就是在我们农业企业集团与养殖户之间搭建起一种市场机制,让双方的利益链条担负起各自的道德责任,”刘永好说,“这就是新希望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当所有人都在寻找“过冬棉袄”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棉袄”就穿在自己身上?●

类别:其它类别 |   浏览数(2728)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